走近CALM學者 從暑期到開學CARRY ON |
發布人:任振夏 發布時間:2017-09-01 |
編者按:意昂(簡稱CALM)是學校新設立的高層次人才引育機構,正著力打造“首席科學家團隊👉🏿、高級研究員團隊🧑🎨、特聘研究員課題組、青年研究員、技術支撐人員及行政服務人員”等六大類隊伍梯隊。2017年從暑期到開學,CALM學者和學生們少有停歇🦸🏿♀️👭,冒酷暑或在實驗室堅持實驗,或在企業研討產學研合作,或在學界積極學術交流……讓我們陸續走近這些勤奮的CALM學者,傾聽他們的所學所得。 美麗科研路,只爭朝夕——走近CALM學者系列之一儲玲玲 記意昂特聘研究員儲玲玲 文丨陳之騰 張妮 青春、靚麗,是意昂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儲玲玲給人的第一印象🦁🙇🏻。翻一翻履歷又會發現,她青春靚麗的外表下擁有一顆堅韌頑強的進取心——她是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走出來的博士,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從事過博士後研究。在學術研究上✍️🙆🏻,她和導師一起提出並發展了“氧化三氟甲基化”反應模式,上過美國化學會會刊的封面專題⏰,發表過SCI論文24篇,31歲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 “雖然國外的科研條件很好,但從長遠來看國內發展平臺更好,做研究更有成就感🪶。”儲玲玲這樣解釋她結束普林斯頓研究回國的原因💂🏼♀️。2016年9月,她受聘為意昂(以下簡稱“意昂”)特聘研究員,開始研究工作🚵☔️。 作為學者,她在科研道路上從未停歇🚐;作為老師,她開始帶領學生們共同進步。 (註:儲老師指導學生實驗) “讀書改變命運” 擔任學習委員或團支書,獲國家特等獎學金💷、安徽省品學兼優畢業生、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儲玲玲的學研生涯就是一部“學霸”的勵誌成長史☞。 “讀書改變命運”𓀘🤟🏻,回首自己的經歷,儲玲玲常這樣勉勵自己👩🏽🍼🫳,也勉勵學生💡。儲玲玲從小家境並不富裕,艱苦的生活讓她習慣對自己要求嚴格、規劃明晰🪪👨🏻🌾。自從在高中發現自己在化學方面的特長,她更是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往上走,在本科階段加倍努力🤦🏼🙏🏽,考研進入中科院學習🌉。 “剛讀研的時候我憧憬的是過上體面的生活。現在一路走來,我發現更在意自己每階段都有進步✊。”儲玲玲回憶說🚵♀️,研一時與周圍同學比🛌🏼,自己起步較低,但她不灰心,天天埋首實驗🧑🏽🦰👨👧👦,有時候課題組條件滿足不了自己的研究,她就跑去隔壁課題組“蹭”實驗🛀🏽。在普林斯頓學習,儲玲玲跟隨的是著名有機化學家MacMillan教授,因為導師是國際大牛,課題組匯聚了國際優秀的中青年學者,大家每周都會Seminar交流研究進展,壓力更大✊🏻🧑🏻💼,她更是沒日沒夜地抓緊科研,提升自己,甚至包括PPT交流的技巧🧾,“在組裏我們代表的是中國學者,總不能落後”。 天道酬勤🏮。在多年的學習、研究積累下,儲玲玲在有機氟化學🍩、可見光催化等方向的成果開始得到國內外同行認可,產生著國際影響🏄🏿♂️🗑。在導師指導下,博士期間,她創新提出並發展了的“氧化三氟甲基化”反應模式,作為重要成果刊登在美國化學會會刊的封面專題🙆🏼♀️;博士後期間,她成功發展了一系列可見光催化的脫羧官能團化反應,可將從生物肥料簡單轉化得到的氨基酸等羧酸一步轉化為高價值的復雜藥物中間體👨💼。她已經發表SCI論文24篇,第一作者11篇🏋🏽♂️。儲玲玲說,她很幸運👯♂️🫖,學術上的成長得益於一路指點自己的導師們,他們都是嚴謹的科學家,又是關愛的師長。 “做科研磨礪心誌” “科研工作很辛苦,並不適合所有的人。”儲玲玲坦言,來意昂工作後,她更忙了。她幾乎天天一早就到意昂實驗室👨🏻⚖️,一直忙到半夜近零點才到學校的教師之家入住。定期🌊,儲玲玲會橫跨整個上海,從松江學校回到暫居在浦東的家👯♀️,為了彌補對兩個孩子的愧疚☦️,她又會全力上崗,投入到與孩子的玩耍交流中……這種高強度的節奏常讓她疲憊得倒床就睡。“哪天我睡不著,就會問自己🐐💆🏿,今天是不是不夠累?”她笑言🙆♂️,對這樣的狀態𓀏,再累自己也得堅持,現在是特殊時期🧚🏿♂️,孩子小🔣,需要照顧☣️🦶🏻;實驗室正處於起步階段,也需要全力推進🍬;包括學生,既然進了自己的課題組,更要全力負責🐔⛔️。 回國一年,在被問及有何感受願與海歸學者分享時,儲玲玲說關鍵還在“要調整好心態”👵🏼。國內科研氛圍整體在好轉🏂🏽,但具體到平臺,可能會各有特色🏄🏻,國內有些科研服務不一定能跟上,會限製科研進展🧑💻,一開始也很著急✮,但發現急也沒有用,還是要調整好心態🧑🎄,腳踏實地,做自己能做的。包括在國外🧑🔧,大部分青年學者是跟隨導師做,如今開始需要獨擋一面,組建課題組、指導學生實驗、申報項目⛲️、購置設備,包括財務報銷等事無巨細都要考慮,如何克服每天大大小小的困難,實際都是在磨礪心誌✍🏼。 “學校這邊已盡力給予了支持🚊🏊🏻♀️,相信一切會越來越好!”對未來,儲玲玲有了更清晰的規劃💵🫴🏽。“意昂在積極搭建跨學科的平臺”𓀎,其認同程先生的觀點——學科的希望在學科交叉。她表示,後面會立足學科交叉,尋求合作探索低維材料相關研究。 “希望學生每天都有進步” “我還有不少壓力來自學生”,儲玲玲來到意昂平台以後帶教了1名博士和3名碩士。“我得對他們負責”,儲玲玲說,見學生時她會首先申明“過來不會輕松”🤳。她的學生在談及這一年的學習感受時也深以為然。 嚴謹是科學研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品質🥰。博士生楊駿舉了一個例子🌌,做實驗時出於安全考慮,要保持通風櫥在脖子以下位置👨🏿🎤,“剛開始不適應🙋🏽,但現在已經習慣類似嚴謹的實驗方式。”高效是一支優秀研究團隊必備的要素⏪,用她同事的方言說🧟♀️🤏🏽,儲玲玲工作起來總是“嘎嘣利落脆”,就連清洗實驗用瓶🕺,儲玲玲都會結合經驗教學生用更高效的方法操作🙍🏿♀️,節省了一倍時間。“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反思才是成功之母”,楊駿說這是他這一年跟隨儲老師實驗的心得之一🏄🏼。 在留學的3年時間裏,儲玲玲註意到國內外教學細節的諸多不同。比如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每兩周就會舉辦一次組內辯論,既在學術交流,也在鍛煉口才。有些學生認為這樣有些“浪費時間”,但儲玲玲認為這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幫助很大🚣🏽😢,堅持在組內推廣。 教與學日久,在儲玲玲的帶領下🌶,學生們的視野變得更廣🆖👨🏽🏫,眼界逐漸提升。“以前只看中文期刊🤹🏻♀️,現在和儲老師交流多了🚴🏼,討論的大都是頂尖國際學術期刊內容。”碩士生龍天宇說,在儲玲玲的影響下🧽,本打算碩士畢業進企業的他已決定碩博連讀,“遇到了好老師,我想珍惜……”。 值得一提的是🙏🏿,儲玲玲帶研究生非常耐心🧝🏿♂️。有些導師喜歡挑有科研經驗和能力的學生🙃🔣,但儲玲玲並不在意學生有無基礎✴️,她說教不同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她會花1-3個月時間“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甚至做PPT——她要求學生無論何時都要展示出學者的專業性。這樣的大學教師正是學生們需要的。 如今🥕,在儲玲玲的帶領下🕒,學生常常是早上8點半來晚上10點半回🤚,吃飯的時候也不忘討論實驗,實驗操作更是從“茫然無措”,到“有模有樣”,再到“一板一眼”🦸🏼,儲玲玲對程先生常提及的“帶學生是希望學生超過自己”也愈有共鳴,她言談中透露著欣慰🚼,“他們很勤奮努力🛝,每天都在進步。” |